2024年6月30日,年仅17岁的国家青年羽毛球队运动员张志杰在印尼参加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时突然晕倒,赛事医护人员在约40秒后赶到,现场对张志杰将近一分半钟的抢救没有进行心肺复苏,全程未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待张志杰被送达医院后已经没有自主呼吸和脉搏,经抢救无效死亡。
据2023年10月发布的《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统计,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有97.1人会遭遇院外心博骤停(ohca)危险,每年约有55万人心源性猝死。aed是一种能及时对心源性猝死发病患者施救的应急医疗设备,通过声、光反馈提示,可以指导非专业急救人员和医务人员对心室颤动型心脏骤停进行安全的除颤。对ohca患者来说,如果在“黄金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因此aed被称为心脏骤停急救中不可或缺的“急救利器”,配备和推广aed是全流程、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应急救护则是守护城市安全的重要防线。2014年起上海市红十字会联合市应急办,启动策划在公共场所设置aed,并于次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公共场所试点设置aed公益项目,但至今仅在全市设置2800余台,再加上公共场所等自行配备的aed数量总计也不到1万台。按照《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中“每10万人配置100~200台aed”的原则来确定公共场所需要配置的aed数量,上海至少需要2.5万台aed。此外,目前我市可以通过aed智能化管理平台,例如“上海红十字会服务号”“上海急救”等网络平台找到aed导航功能,但路径的知晓率和可及性都不高,使得发生紧急情况时,现场大多采取等待120前来救援的消极应对方式,从而耽误了抢救最佳时机。其三,一台aed的价格在1-3万元人民币不等,购买和维护的成本较大,也正因如此在配备aed后,存在管理者将aed锁在室内等防止失窃的情况,影响医患在紧急情况下的可获得性。
综上所述,目前在全市aed的配备和使用方面还存在aed覆盖率不充分、群众急救知识与技能不了解、急救免责法案宣传不到位等“能用”“会用”“敢用”等关乎生命安全的重要民生问题。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国红十字会自动体外除颤器及应急救护一体机管理指引(试行)》《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等,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政府牵头,通过实事项目落实aed网格布局。在设备数量上,政府应主动承担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责任,将aed配置纳入实事项目中落实,加快普及aed,提升设备覆盖率,并在aed配置管理,维护管理,监督保障等方面都做出明确规定。在设备布局上,试点打造“4分钟aed急救圈”,根据人口密度、人员流动量、分布距离等因素和易于发现、方便取用的配置原则,在公共场所挑选点位进行装配,例如卫生站门口、小区保安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站、点)、商场电梯口等,做到24小时随时待用。在设备标识上,统一全市aed设置点标识、导向标识、封条标识等,存在视线障碍的aed设置点应设置发光标识。
二是完善机制,通过将急救培训纳入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全民急救能力。广泛开展红十字救护培训,学习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提高应急救护培训普及率,提升市民个人健康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了取得更好成效,建议将红十字救护培训先纳入学校、铁路、公安、体育、文旅等公共服务性行业逐步拓展到全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体系中,且应多次重复充分培训,从而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急救水平,推动实现aed在关键时刻不仅“有得用”“找得着”,还能“用得好”,构建一个快速响应、高效救治的社区应急体系。
三是强化宣传,通过精细传播扩大急救相关政策受众人群。通过官方媒体带动自媒体的形式,发挥媒介传播作用,推出丰富多样、易于理解的科普文章、视频等,从而增强公众信心,扩大受众人群。此外,我国已在《民法总则》中颁布急救免责法,进一步增强“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信念。